烏蘭浩特市城郊辦事處 激發基層文化活力興安盟
烏蘭浩特市城郊黨工委大力推進文化惠民工程,由辦事處主導、群眾參與,激發了社區、留守處基層文化發展活力。
城郊辦事處文化惠民活動始于2012年,最初的目的是引導失地農民和社區中老年團隊開展活動,活躍居民生活,使其適應新的生活方式。隨著居民參與度、認知度的提高,黨工委因勢利導,開始打造群眾喜聞樂見的“幸福進萬家”群眾文化活動品牌,通過辦事處搭臺,推動社區文化活動創新,以最小的投入實現最大的服務,達到最廣的覆蓋。
“我們原本不是城郊這個大家庭的成員……”環山社區紅五月藝術團團長陳斌回憶說。因為原來所在辦事處的活動室被挪作他用,他的團隊“無家可歸”。在同行的介紹下,2016年5月,陳斌和其他隊員來到了環山社區。“優越的條件和社區干部的熱情以及社區居民對‘草根明星’的期盼,激發了團隊的創作、演出欲望!”說到這,陳斌有些激動。
城郊辦事處充分整合民間藝術團隊這一優勢資源,每年定期在各社區、留守處開展“鄰里節”“消夏晚會”等演出活動。結合政府主導的“三下鄉”活動,引得突泉、前旗烏蘭牧騎等專業團隊這樣的“鳳凰”,利用城郊各社區、留守處場地好、資源優這一“梧桐樹”,將活動開展到社區、留守處,讓老百姓共享文化成果。同時采取“定點服務”和“流動服務”相結合的方式,搭上“三區人才進社區”的班車,加強對社區、留守處群眾文化團隊和活動的輔導,城郊辦事處也投入資金資助各演出團隊購置服裝、音響器材,從團隊中遴選精品文藝節目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進工地。
“大家今天晚上都回家看電視,咱們健身操隊上電視啦!”興北社區健身操隊隊長宋桂芝奔走相告。一個由社區居民組建的廣場舞隊何以取得成功?2013年,組建不久的興北社區廣場舞隊就因為場地、電源、隊員等問題一度面臨解散的邊緣。宋桂芝站了出來,協調各方、重新編排舞蹈、聘請專業教師指導、參加全市比賽,凝聚了人氣煥發了活力的隊伍參加了全盟廣場舞大賽并獲得優秀獎。這樣的團隊在城郊還有許多,既有失地農民構成的,還有退休干部自發組建的,還有的是低保群眾聚集起來的……目前,城郊6個社區、7個留守處的民間演出隊伍已經發展到了23支。
經過幾年的發展,城郊的文化惠民活動激發了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通過公益演出,各社區、留守處演出團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很多沒有演出隊伍的社區、留守處,也紛紛組建了自己的隊伍。同時,“政府主導”文化產品群眾分享,不僅帶動了民間演藝團體的蓬勃發展,還實現了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職能轉變,由單方面向社區、留守處“送文化”向全方位在社區、留守處“種文化”轉變,激發了基層的文化活力。 (莊文凱)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