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潤設施農業園區:果蔬飄香四季增收通遼
劉傳義在查看白菜長勢。陳永超 吳麗艷 攝
3月中旬,初春的霍林郭勒依然冷意襲人,走進達來胡碩蘇木巴潤布爾嘎斯臺嘎查,在巴潤設施農業園區育苗中心的設施農業展廳外,佇立著為該市建起第一座“43”型高效節能日光溫室、結束當地冬季不能生產蔬菜時代的原哲里木畜牧學院教授季慶瑞的全身塑像。
園區負責人李寶成告訴記者:“剛開始建設的時候,一個大棚2萬多元錢,老百姓舍不得花錢也不認可,我們只能采取黨員包聯帶頭的模式進行推廣,慢慢地見到了效益,老百姓才跟著我們走,一直發展到今天。”近年來,霍林郭勒市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在為當地市民提供優質蔬菜的同時,也為百姓帶來了發家致富的機遇。
這里的育苗車間完全是工廠化的,一年可以育苗兩到三茬,上一批育好的青椒、西紅柿等菜苗剛剛送到各個大棚。工作人員劉傳義正在教授育苗人員正確的施肥、育種方法。他告訴記者:“像尖椒這個品種,需要育苗70——80天,長出4到5個葉子才可以拿去各個大棚進行種植,我們愿意守在這里,將季教授的心血傳承下去,為這里的市民提供安全、質優的蔬菜和瓜果。”
巴潤設施農業園區2007年開始建設,規劃面積1800畝,分三期建設,總投資8000萬元。生產設施包括“43”型溫室大棚360座、春秋棚300座,單戶水井360眼,育苗中心一處。
目前,該園區已發展為集農業生產、觀光休閑于一體的高標準園區。農業生產以蔬菜、食用菌、葡萄、花卉為主,年產蔬菜800萬公斤,可滿足本市60%的蔬菜需求。2016年,該園區年產值達到1600多萬元,園區420戶農戶,每戶年均收入在4萬元左右。另外,園區舒適宜人的農家風情,獨具風味的農家院,受到了市民和旅游者的青睞,慕名前來休閑觀光、餐飲消費,觀光農業成為農民又一增收新亮點。(記者陳永超 吳麗艷)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