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左旗綠洲博物館:半世紀追尋綠色夢阿拉善盟
阿左旗綠洲文化博物館位于巴潤別立鎮圖日根嘎查,是阿左旗全域旅游示范點之一。館內共設有追尋綠洲之源、體驗綠洲文化之韻、關注綠洲生態之路、探索綠洲發展之策等四個展區,展廳面積約590平方米。在這里,你可以全方位、立體化地了解到巴潤別立鎮半個世紀的有機農畜產業發展歷程。
巴潤別立鎮作為全盟第一個規劃開發的人工綠洲,經過半個世紀的開拓與奮進,將綠洲文化與農耕文化、草原文化和商業文化深度融合,在助推阿拉善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阿拉善構筑起了一道強大的生態屏障。接下來,就跟著記者一起去探尋巴潤別立鎮的綠洲夢。
“老物件”揭示綠洲夢
走進阿左旗綠洲文化博物館,你會被那金黃色的麥穗和原始古老的農耕生產工具深深吸引。從一件件文物身上,仿佛可以感受到當時文物工作者深入巴潤別立綠洲西側的騰格里沙漠,進行考古調查時的那份驚訝與驚喜。驚訝于在這黃沙漫漫中的綠洲腹地里,竟然還遺落著眾多史前文化遺物;驚喜于漢代農耕文明發展遺留下的墓葬陪葬品,在經過歷史的洗禮后,仍完整的保留下來。
阿左旗綠洲博物館館長吳紅梅,是建館以來與這些展品接觸最多的人之一。她告訴記者:“第一展區主要展示有反映農耕文化的石磨盤、石磨棒和陶器,也有體現游牧文化發展的細石器工藝系統。滾滾黃沙之下掩埋了多少關于綠色的故事,而賀蘭山下那些古老的神面像和栩栩如生的野生動物巖畫,更昭示出這片綠洲曾經的神秘與遼闊。”
說話間,吳紅梅打開一張記錄著捐贈者姓名的名單。“這里的許多展品都是由巴潤別立鎮當地的農牧民捐贈來的,真是感謝農牧民朋友的傾力相助,是他們用一件件‘老物件’揭示了巴潤別立的綠洲夢。”吳紅梅感慨地說道。
創新變革推動綠洲發展
巴潤別立綠洲地處騰格里沙漠東部邊緣,干旱少雨,水源缺乏,植被稀疏。“羊不過三千,地不過千畝”,這句流傳在民間的諺語,正是對巴潤別立鎮當時農牧業發展狀況最貼切的表述。
正是如此艱苦的環境,才強烈激發出人民的智慧。“在第二展廳的裸展區,主要集中展示了一些較為普遍的農牧業生產用具,其中大部分都是由當地農牧民親手制作的。在當時生產力低、物資匱乏的年代,農牧民在經營農牧業活動的過程中,總結經驗,不斷創新,用最簡單的用品組裝出既省力又輕巧的農業用具。”吳紅梅指著懸掛在展廳內的犁、耙、鐵鍬等農業用具說:“我們也希望通過這些農耕用具,讓前來觀展的人切身體會到農業科技的進步,也正是因為生產工具的不斷變革、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才有了我們如今幸福的生活。”
據了解,1954年巴潤別立綠洲耕地面積僅有1556畝。60年后的今天,綠洲耕地面積達到90000多畝。1970年,巴潤別立鎮綠洲項目上馬建設,經過廣大農牧民的不懈努力,該鎮牲畜頭數達到85661頭(只),耕地79364畝,生產總值達20718萬元。
關注生態筑起綠洲屏障
綠州的建設離不開植樹造林。在水資源匱乏的自然條件下,勤勞質樸的綠洲人客服重重困難,讓綠色的希望生根發芽。植樹造林,不僅涵養了水源,也逐步改善了綠洲小氣候,更重要的是,一道道防護林成為綠洲的保護屏障。
據吳紅梅介紹,為緩解旱情,解決人畜飲水、農田灌溉等問題,曾經的巴潤別立鎮也掀起過打井、修渠的熱潮。人們大規模開發農田、增加牲畜數量,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破壞,地下水位下跌。在經歷過失敗之后,綠洲人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逐步走上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這一展區主要通過文字與老照片相結合的形式,更為直接地帶領觀眾回顧50年以來,綠洲人在與沙漠的‘抗爭’中開辟出沃土的那份堅韌與執著,也正是他們,用雙手阻擋了騰格里沙漠東進的腳步,為巴潤別立鎮筑就了一條生態文明的發展之路。”吳紅梅說。
著力打造生機盎然的新綠洲
走進第四展區,你會被濃濃的書香氣吸引。這里陳列的書籍,有的已經有些泛黃,有的封面已經殘損,但老一輩綠洲人就是通過對這些書籍的不斷求索,轉變觀念,改變經營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節水、觀光休閑、高效農業和高端養殖業,在探索中不斷前行。
如今的巴潤別立綠洲認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節水農業、高端畜牧業、精品林果業等特色沙產業方面,繼續秉承開拓進取、崇尚自然、堅韌頑強的綠洲文化精神,不斷開辟生機盎然的新綠洲。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推進,許多農牧民在網上就可以學到先進的農牧業經營管理模式,但還是會有人愿意走進綠洲博物館,去看看那些原始的農耕用具,翻翻這些‘古董’書。他們說,雖然有些東西被時代淘汰了,但老一輩追尋綠洲夢的那份執著,更值得每個人去學習。”吳紅梅說。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