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第一区,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91免费观看网站,在线播放黄,老妇女人一级毛片,国产一区二区在线91,日本a黄色片

“中國蒙醫藥之都”國際化進程中越來越有名通遼

/ / 2017-08-01 17:03
蒙醫蒙藥,是祖國醫學寶庫的瑰寶。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報告將蒙中醫藥產業列入七個戰略新興產業之一,給予重點支持。通遼市立足現有基礎和優勢,深入挖掘資源潛力,

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學院學生進行蒙醫藥研發。郭洪申攝

蒙醫蒙藥,是祖國醫學寶庫的瑰寶。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報告將蒙中醫藥產業列入七個戰略新興產業之一,給予重點支持。通遼市立足現有基礎和優勢,深入挖掘資源潛力,搶抓自治區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機遇,把蒙中醫藥產業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點之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集中力量、整合資源,聚集蒙醫藥人才傳承蒙醫蒙藥文化,加快布局蒙中醫藥全產業鏈建設,在蒙醫藥文化傳承發展、蒙中藥材種植示范、藥材藥品交易市場培育、蒙藥養生保健產品研發及現代化生物提取、蒙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建設等多個層面共同發力,深入融入“一帶一路”發展體系,推動蒙醫蒙藥國際化進程,全力打造“中國蒙醫藥之都”,讓這塊民族醫藥的瑰寶造福更多世人。

通遼市最早的醫學記載就是蒙醫。明代,在科爾沁游牧的蒙古族同其他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醫、藏醫等開始傳入通遼地區。蒙醫從中吸收了適合本地區、本民族特點的醫療經驗,豐富了蒙醫藥學的內容。九代奈曼王的兒子占布拉道爾吉,是著名蒙醫藥學家,他編纂的《蒙藥正典》,被列為蒙醫藥學的三大經典代表作之一。

17世紀初,原哲里木盟境內大興廟宇,廟內設有醫學塾,成為喇嘛醫藥(1956年改稱為蒙醫藥)人才培養的基地和診治疾病場所。1946年,哲里木盟就有蒙醫430多名,除少數在寺廟看病外,大多數散在農村牧區流動行醫。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之后,在黨和國家的重視和扶持下,蒙醫藥事業得到了繼承和發揚。蒙醫藥也已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蒙醫醫療、教學、科研體系。

通遼市蒙古族人口達154萬,是我國蒙古族人口最集中地區。蒙醫藥因其“生、猛、簡、廉”的特點,在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和一些疑難病癥方面,具有顯著療效,在蒙東及黑吉遼等地區具有較高的認可度和較多的消費人群。通遼市發展蒙醫藥產業得天獨厚,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庫倫蒙藥廠生產車間。張啟民攝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夯實蒙醫藥產業發展根基

在通遼市南部山區的奈曼旗土城子鄉,小暑前有效降水還不足20毫米,百年不遇的大旱牽動著各級干部的心。

“要通過這次旱情來反思,實現深度結構調整,堅定不移地走出一條節水、綠色、高效的特色之路,逐步改變農村靠天吃飯、廣種薄收的局面。”奈曼旗主要領導與鄉里干部反復研究對策,作出一個重要決定:向農業深度轉型要效益!以大扁杏和道地蒙中藥材間作模式抵御旱情——利用2年時間,將25度以上坡地荒溝全部退轉下來,增加耐旱林果及蒙中藥材種植面積10萬畝。

今年,以奈曼旗蒙中藥材示范基地為主的全市蒙中藥材種植面積已經接近10萬畝左右。全市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不斷發力,一統天下的大田玉米種植面積逐步壓減,以蒙中藥材為主的高效益農作物穩步增加。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雖然政府補貼政策在逐步淡出,但各地農民種植蒙中藥材的意愿仍然強烈,一批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開始加速發展蒙中藥材種植基地。內蒙古瑪拉沁生物科技公司今年一次性開發了2600畝蒙中藥材種植示范區,完成了其3年總計培育1.76萬畝核心示范區的一期工程。

奈曼旗治安鎮小百興圖村的蒙中藥材基地,雖然今年經歷了持續旱情,但由于企業參與土地流轉,水電配套設施健全及技術成熟,數百畝牛夕與千余畝黃芪、防風茂盛清靈長勢旺盛。小百興圖村是一個貧困村,市委派駐扶貧包聯的第一書記劉偉光告訴記者,這個基地就是由瑪拉沁生物科技公司牽頭開發的扶貧項目,借助企業資金、技術、市場優勢,在開發建設萬畝果藥示范區的基礎上,還將通過高價土地流轉、貧困戶勞動力用工、庭院藥材種植扶持等方式,使全村貧困人口按期精準脫貧——發展蒙中藥材,成為這個村脫貧攻堅的核心產業。

在沙日浩來鎮國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一條主路將數十個蒙中藥材示范實驗田塊左右分列,桔梗、黃芪、沙參等藥材郁郁蔥蔥。企業與合作社聯手流轉土地,農民參與勞動務工,這幾乎成為蒙中藥材種植在通遼市加快推廣的標配格式。2018年,通遼全市蒙中藥材種植面積將超過20萬畝,30萬畝種植面積已成為近期規劃。

通遼開發區蒙藥集團蒙藥生產車間。張啟民攝

建設以原產品為支撐的集散地 融入“一帶一路”發展體系

沒有原產品就難以支撐商品集散;沒有暢通的市場出口,原產品的規模種植效益就難以把握。通遼市在做大蒙中藥醫藥產業的過程中,綜合研判地質環境、交通區位、市場集散等各支撐要素,遵循深入融入“一帶一路”和對接東北、引領蒙東的發展理念,奮力趕超,努力建設全國最大的蒙中藥材種植基地、東北最大的蒙中藥材集散地和功能完善的健康旅游產業經濟帶。

奈曼旗積極與赤峰市牛營子藥材種植區、河北安國藥材基地與營銷市場對接,并與安國市結成友好旗市,共同致力于蒙中藥材種植與營銷體系建設。旗領導帶隊,沿G45大廣高速南下,到安國市和湖北蘄州等藥業基地考察學習,將其先進的經營理念、先進的種植技術、發達的經營網絡消化成推動發展的支撐要素,構架出加快發展和突破發展的宏觀體系。

G45大廣高速公路,從通遼市自東向西,穿越奈曼旗大部轄區。在奈曼旗東部接口治安鎮、城關鎮大沁塔拉、黃花塔拉蘇木、沙日浩來鎮,將共同組成蒙中藥材種植的核心示范區。在這個為創建國家級蒙中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先行打造的觀光體驗營地,來自赤峰市牛營子鎮、河北安國市、安徽亳州市的經營藥企與技術專家20多人被聘請到當地,協助進行技術指導和市場把關,并成功引進亳州芍藥、安國牡丹等10個品種。

巧合的是,這三地與奈曼旗,被G45這條“藥材大道”一線相聯。G45西過赤峰,入喀喇沁旗,聯接中藥材種植面積年均超過4萬畝的牛營子鎮,這個被國家科技部命名的國家綠色中藥材生產基地,已有多家藥材經營企業來到奈曼旗,參與土地流轉或與農戶簽約訂單生產。

“藥材大道”進京向南,過保定幾十公里,就是河北省安國市。為發展蒙中藥材產業,奈曼旗于2015年與安國市締結友好旗市,雙方在蒙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和人才交流培養等多方面形成合作。由安國,G45南下500公里,過商丘即到亳州。這個國內規模最大的中藥材專業交易中心占地近400畝,其現代化的信息報價系統,完善的經營體系,正是奈曼旗依托健康產業園、蒙中藥產業研發中心、電子商務平臺,與之進行市場對接的線上出口。亳州沿G45南下,就是李時珍故鄉湖北蘄州。在“中國艾都”蘄春縣,健康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其加工企業達387家,總產值突破20億元,榮登2016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榜第4位。以通遼市“中國蒙醫藥之都”為節點城市的G45大廣高速至擁有著名“白云藥業”的廣州為終點的這條高速公路,在國家中醫藥“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2016年12月26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促進含民族醫藥在內的中醫藥產業國際化合作的同時,致力于大健康產業發展。該規劃提出整合中醫藥醫療機構、養生保健機構、生產企業等資源,建設以中醫藥文化傳播和體驗為主題,融中醫醫療、養生、康復、養老、文化傳播、商務會展、中藥材科考與旅游于一體的10個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100個示范基地和1000個示范項目。

通遼市搶抓發展機遇,以內蒙古瑪拉沁生物科技公司、天奈藥業等為代表的一批醫藥加工和大健康產業項目,積極與奈曼旗政府對接,并于7月中旬成功簽約。目前,全市包含健康旅游在內的蒙中醫藥全產鏈建設架構已初步形成。

奈曼旗蒙中藥種植技術人員深入飛薊種植基地調研取樣。劉松濤攝

強化蒙醫藥人才培育儲備 讓文化瑰寶更加亮麗

自治區蒙醫藥的研發機構、檢驗機構、醫療機構等主要集中在通遼地區。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擁有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4個重點學科、全國唯一的蒙醫藥學博士點,有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蒙醫醫院和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等10家科研機構,醫藥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7個,獲得新藥批準證書16個,蒙醫藥產、學、研產業鏈基本形成。2014年,依托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藥學院成立了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內蒙古醫科大學、吉林中醫藥大學深入開展蒙藥研發工作,為蒙醫藥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通遼市有蒙醫藥專業技術人才1357人(蒙醫人才999人,蒙藥人才358人),有博士23人、碩士110人、大學本科534人、大專及以下690人。通遼市擁有內蒙古民族大學蒙醫學院、蒙藥學院培養蒙醫藥專業人才的高校資源,每年培養本科以上蒙醫藥專業畢業生200余人。隨著名老蒙中醫專家經驗繼承工作持續展開,累計有23名老蒙醫中醫被認定為自治區級指導老師,45名蒙中醫骨干選拔為繼承人。

蒙醫藥傳承得到接續,通遼市蒙醫整骨醫院的蒙醫整骨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庫倫旗被命名為“中國蒙醫藥文化之鄉”。目前,全市蒙醫藥已經形成較為嚴謹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積累了大量文獻典籍,有許多傳統驗方、經典方、秘方、協定方和科研方。市蒙醫研究所現收藏十一世紀以來的蒙醫藥文獻388部、536冊,匯集了不同時代蒙醫藥發展的成就和精華。

2015年以來,通遼市連續兩年召開國際蒙醫藥產業博覽會,全方位展示了蒙醫藥科技成果和研發產品,共有來自中國、俄羅斯、蒙古國、韓國、美國、奧地利、日本、朝鮮、澳大利亞等國家的500余名醫藥專家、企業代表參家,進一步擴大了蒙醫藥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奈曼旗大面積藥材播種。劉松濤攝

服務網絡形成優勢 產業集群發展優勢突顯

通遼市副市長賀海東介紹說,通遼已經具備在政策環境、服務網絡、人才儲備、產業集群方面發展的優勢,最終目標是把“中國蒙醫藥之都”打造成為一張國際名片。

通遼市從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出臺《蒙醫藥事業發展行動計劃》,并先后制定了《關于進一步扶持和促進蒙醫藥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蒙醫藥發展的實施意見》和《通遼市蒙中醫藥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一系列政策性文件。

“十二五”期間,向國家、自治區爭取蒙醫藥產業項目資金1.56億元,其中蒙醫醫院建設資金1.16億元,蒙藥產業項目建設資金4000萬元。從2013年開始,市政府每年劃撥3000萬元作為蒙醫藥事業發展專項基金,實施打造“名企、名藥、名院、名醫”的“四名”工程,進一步推進了蒙醫藥產業化進程。2016年,通遼市蒙藥及生物醫藥產業創投基金和內蒙古恒石生物產業創投基金已通過自治區專家評審。基金設立后,國家和自治區對通遼市生物制造和蒙藥及生物醫藥這兩項產業領域的參股投資將達到1.33億元,吸納社會資本2.37億元。

服務網絡形成優勢。通遼市現有公立蒙醫機構9所、蒙醫研究機構1個,其中三級醫院3所、二級甲等醫院5所。蒙醫機構現有編制1435個,在崗人員2404人,開設病床1853張,2015年門診患者89.43萬人次,住院患者4.94萬人次,業務收入6.58億元。目前,所有綜合醫院、90%以上的蘇木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中心都設有蒙中醫科,80%以上的嘎查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能開展蒙中醫藥服務。正在建設全區最大的蒙醫中心醫院,占地2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設計床位970張,規劃投資15億元,明年可完成一期主體工程。全市以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市蒙醫醫院為龍頭、旗縣蒙醫醫院為骨干、蘇木鎮衛生院為基礎、嘎查村衛生室為補充的蒙醫四級服務網絡初步建立。

2015年12月,通遼市成功創建成為“全國基層蒙中醫藥工作先進市”,現已建成國家級蒙醫藥重點專科6個,自治區級蒙醫重點專科5個,市級蒙醫名科15個。包金山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國醫大師”,金玉等3人蒙醫工作室被評為自治區級名蒙醫工作室,27人被評為自治區基層名蒙醫,建設了35個基層蒙(中)醫館。

產業集群發展優勢突顯。近幾年來,通遼蒙醫藥產業初具規模,特色產業鏈初步形成,產業活力和發展潛力日趨凸顯。在全國大規模專業生產蒙藥的5家企業中,通遼市的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規模最大和內蒙古庫倫蒙藥廠建廠最早,兩家企業市場占有率在50%以上。目前,通遼市蒙藥品種有丸劑、片劑、顆粒劑、散劑、硬膠囊劑、口服液等六大類,是全國蒙藥生產品種最全的地區。其中: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已擁有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外觀設計專利1項,蒙藥品種達到240多個,量產的品種50多個;庫倫蒙藥14個獨家品種,有15個國家中藥保護品種及104個有批準文號的品種,進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目錄產品48個,非處方藥產品36個。

實施“健康通遼”戰略 形成蒙中醫藥全產業鏈體系

通遼市以打造“中國蒙醫藥之都”為重要契機,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入實施“健康通遼”發展戰略,以擴大蒙醫藥產能、提高市場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為目標,積極打造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現代蒙藥科研和生產加工基地,進而發展成為全國蒙醫藥產業的核心區。

賀海東介紹,今后幾年通遼市要加快蒙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推進通遼市蒙醫中心醫院建設,力爭201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打造蒙醫醫療新高地。完成通遼市蒙醫整骨醫院、扎魯特旗蒙醫醫院、奈曼旗蒙醫醫院建設工程。將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市蒙醫整骨醫院、庫倫旗蒙醫醫院建設成為蒙醫特色突出、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蒙醫名院”。2017年底,所有旗縣以上醫療機構蒙藥制劑室全部達到全檢標準并通過GPP認證。

通遼市不斷強化蒙醫專科建設,力爭在“十三五”時期新建5個國家級重點專科、10個自治區級重點專科。2016年建設15所蘇木鄉鎮衛生院蒙醫館。各級蒙醫院均單獨設立“治未病”中心,全面提升“治未病”服務水平。進一步推進蒙醫藥標準化建設,成立通遼市蒙醫發展學會,推進蒙醫診療技術標準化進程。鼓勵蒙藥企業、研究機構及高校間合作開展蒙藥制劑質量標準提升研究及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的開發,推進蒙藥制劑的標準化。

在發展醫養結合、健康旅游等新興產業上持續發力。在奈曼旗、庫倫旗、科左后旗、扎魯特旗發展藥材基地觀光休閑旅游,建設通遼蒙醫藥文化及發展展覽館,推動蒙醫藥健康旅游產業化、特色化、專業化。

奈曼旗積極爭創國家蒙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蒙中藥材的貿易流通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已路徑清晰。為這份規劃提供現實支撐的,是2016年全旗蒙中藥材種植近5萬畝增量、2017年全市10萬畝種植面積、近期30萬畝的規劃目標和百萬畝發展前景。

全市逐步開展蒙醫藥與養老服務結合試點工作,促進蒙醫藥資源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實現資源共享、融合發展。鼓勵探索蒙醫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的新模式,支持民營蒙醫醫療機構設立養生館、名醫館、蒙醫坐堂等專門機構,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加大蒙藥材種植培育力度,著手編制通遼市蒙中藥藥材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專項規劃,制定蒙中藥藥材重點發展品種目錄、瀕危保護品種目錄和蒙藥藥材重點種植基地目錄。積極爭取將通遼列為國家中藥材產業化示范基地,加快建立健全蒙中藥藥材種植標準體系,確保到2020年,全市蒙藥材種植基地面積達到30萬畝。建設蒙藥材交易平臺、內蒙古蒙中藥材交易中心,持續引進蒙藥材生產、銷售企業,加快蒙藥材加工園區建設和蒙藥銷售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培育蒙藥互聯網市場,提升蒙藥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每年開展蒙中藥材交易會,力爭通過3—5年時間,打造成全國第六個大型藥材集散地。

抓好蒙藥龍頭企業建設,鞏固以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和內蒙古庫倫蒙藥有限公司、內蒙古瑪拉沁生物科技公司等為龍頭的蒙藥及大健康產品生產企業群,集中力量推進科爾沁藥業與修正藥業合作的蒙藥基地建設項目,推動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在創業板申請上市。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蒙藥招商引資活動,力爭2017年底前,引進3戶以上國內醫藥工業百強企業投資蒙藥。

延伸產業鏈條,打造現代蒙藥產業集群。依托內蒙古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和內蒙古民族大學雄厚的技術研發力量,堅持把傳統藥做精、把特色藥做強、把創新藥做深,加快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安全有效、附加值高的現代蒙藥新產品,同步研制開發以蒙藥為基礎的食準字保健品、日用品、食品添加劑等綠色產品,打造綠色蒙藥產業鏈及現代化產業集群。市政府將設立蒙醫藥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每年不少于1億元重點用于蒙醫醫院、蒙藥項目建設、蒙醫藥人才培養、扶持蒙藥種植基地建設、蒙藥新產品研發及蒙醫藥健康產業發展。

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積極推進蒙醫藥國際化進程。加強與蒙、俄、日、韓等國家的蒙醫藥交流合作,讓蒙醫藥走出國門,代市揚名。依托蒙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在蒙古國國立醫科大學合作建立蒙醫藥研發工程重點實驗室,合作開展蒙醫藥研發工作;在烏蘭巴托或二連浩特自貿區合作建立蒙藥廠。組織蒙醫藥專家學者到蒙古、俄羅斯等國家開展醫療服務、用藥咨詢,提高蒙醫藥的知名度。開展蒙醫藥國際化營銷,打響“保利爾”、“珍寶丸”等蒙藥品牌,打造通遼名片,提高蒙藥知名度和影響力。

如今,在奈曼旗城關鎮遼河大街東段,南側是來自天津、河北等地藥企的在建廠房,北側是研發、生產、交易中心的一期規劃,一棟集信息化服務與電子商務服務、管理咨詢與人才培訓的創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已經封頂。《內蒙古日報》記者 郭洪申《通遼日報》記者 王世甫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


閱讀延展

?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