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全面實施“收縮轉移”戰略通遼
美麗的科爾沁草原。
2008年,通遼市決定利用8年時間實施“收縮轉移”戰略,即投資8.8億元,采取轉、封、禁、退等綜合措施,減人減畜與發展二三產業并舉,轉移人口與轉變生產方式并進,引導農牧民向城鎮工業園區轉移,向非農非牧業轉移,實現農牧業增收、生態環境恢復的雙贏。為此,通遼市確定了切實可行的目標:2010年,實現現有農牧區全禁牧、牲畜全舍飼,建立封禁區16處,退牧還草面積達407萬畝,退耕還草面積達13萬畝,全市林草覆蓋度達到85%以上。到2015年,封禁面積達到1010萬畝,約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1.2%,退耕還林面積達到222萬畝,全市十五度以上坡耕地和嚴重沙化的坨沼地全部退耕還草,林草覆蓋率達90%以上,山區十五度以上坡耕地、坨沼區人均8畝以外的耕地和植被覆蓋度低于30%的草牧場以及通遼至下洼高速公路、省際通道306線、國道304線等重要交通要道兩側各500米范圍內的草牧場全部退牧。完成國家、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內嘎查村和散居在生態嚴重惡化地區的農牧民搬遷轉移任務。搬遷轉移31個嘎查村、4632戶、18947人(其中散居農牧戶547戶、2057人)到城鎮周邊地區。
曾幾何時,“風吹草低見牛羊”是歌頌草原美景的詞句,但由于超載放牧,使我市草牧場嚴重沙化。在實施“收縮轉移”戰略的那段時間里,草原幾乎見不到牛羊,原因是我市開始實施關上傳統放牧“門”,打開舍飼增收這扇“窗”的劃時代偉大變革,目的是實現草場恢復與牧民增收的雙贏。通遼市當年之所以禁牧禁得住、畜牧業能發展、群眾能增收,主要是做到了堵與疏的有機結合,即在圍封禁牧區域,大力加強棚舍、窖池建設,重點抓飼草料基地建設,全面推廣舍飼精養技術,轉變了農牧民傳統的、粗放的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實施收縮轉移戰略是我市落實科學發展觀,指導生態脆弱地區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重大舉措,是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牧民收入,提高農牧民生活質量,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
如今,通遼市生態文明建設大步向前,離不開昔日“收縮轉移”戰略打下的基礎。“收縮轉移”戰略將永遠記載在科爾沁生態文明建設的史冊里。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