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展開“天藍水清地綠”新畫卷阿拉善盟

賀蘭山保護區生態恢復成效顯著。

阿拉善右旗北漠沙產業科技有限公司種植大棚,工作人員正在采摘黑果枸杞。


金沙苑葡萄種植基地。
盡管是冬季,但踏進阿拉善,從巴丹吉林沙漠到曼德拉山,從賀蘭山到騰格里沙海腹地,從居延海湖畔到黑城腳下,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那片片灌木林帶,層層疊疊披滿植被的生態綠洲。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為阿拉善建設生態文明迎來了更好的發展機遇。近年來,阿拉善盟在生態建設和保護上,提出“把阿拉善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功能示范區”的功能定位,堅持“保護與建設并重,保護優先”的林業發展方針,圍繞“以人退帶動沙退”的生態建設思路,采取“以灌為主、灌喬草相結合,以封為主、封飛造相結合”的林業治沙技術措施,形成圍欄封育—飛播造林—人工造林“三位一體”的生態治理格局。一個天更藍、草更美、空氣更清新、環境更優美的生態鏈正在凸顯!
通過生態文明建設,阿拉善森林覆蓋率增加至7.65%,活立木總蓄積量達到595萬立方米,森林面積、資源總量實現雙增長,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如果用一種色彩詮釋近年來阿拉善關于生態的總體規劃,那就是綠色。以盟府巴彥浩特為例,一年間,丁香生態公園、賀蘭山萬畝草原生態工程、沙生植物園陸續投入建設,切實讓居民感受到綠色發展的巨大魅力。如今,在向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新征程上,一幅天藍地綠水凈的生態文明建設美麗畫卷正在阿拉善大地徐徐展開。
新理念——奮力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上的璀璨明珠
記者走進額濟納旗黑城遺址,只見城墻上的積沙少了許多,城門前的沙梁也不見蹤跡,3500畝林地上的9萬多株梭梭隨風搖曳。在“時代楷?!碧K和的帶動下,近年來這里已有約300多戶牧民開始種植梭梭,至今已成功搶救天然梭梭林3000畝,人工種植梭梭6萬多棵,在漫漫沙海中造出一片小綠洲,不僅改善了黑城附近的生態環境,還有效地保護了黑城遺址。這驚人巨變,正是阿拉善盟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縮影。
近幾年來,根據阿拉善盟委、行署的生態戰略部署,重點推進特色林沙產業、重點區域綠化、治沙造林、林業資源保護恢復4項重點工作,扎實推進興林富民工程,生態文明建設寫下了濃墨重彩之筆。
作為祖國生態防線的前沿,阿拉善地區生態環境的優劣,不僅直接關系到本區域各族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更關系到西北和華北廣大地區的生態安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守好一方碧水藍天,既牽系阿拉善人民的福祉,更維系著子孫后代和民族的未來。
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及阿拉善盟委、行署提出“把阿拉善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功能示范區”的生態發展定位,阿拉善盟生態文明建設從此有了更清晰的努力方向。在更高起點上把寶貴的生態資源保護好、發展好,讓阿拉善山更青水更綠,這是新時期阿拉善人的追尋目標。
“十三五”期間,阿拉善盟將依托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完成林業生態建設任務500萬畝,森林覆蓋率增長1.2個百分點,3165萬畝國家級公益林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質量顯著提升,重點城鎮外圍基本形成較完備的防護林體系。創新林業發展模式和現代林業管理體制,建成肉蓯蓉、鎖陽、黑果枸杞“3個百萬畝”產業基地,產業體系框架基本建成。城鄉人居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低碳環保理念深入人心,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笆濉币詠淼侥壳埃艘淹瓿闪謽I生產任務370.195萬畝。其中,人工造林239.295萬畝,飛播造林91萬畝,封沙育林3萬畝,退化林改造19.9萬畝,森林撫育17萬畝。
新舉措——改革激發生態文明建設新活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要實現這一美好愿景,必須按下綠色發展“快進鍵”。阿拉善盟清醒地認識到,過去粗放發展的老路已經走不通,必須主動轉方式調結構,實現發展模式的綠色轉型,著力協調好經濟與環境的關系。
保護環境與促發展相協調,污染減排與調結構相促進,環境治理與惠民生相結合……按照“保護生態、適度開發、收縮轉移、集中集約”的總體要求,阿拉善盟立足城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發展潛力,在做好加法即增林擴綠的同時,還積極做好減法,控制開發強度,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調整完善“兩帶一區”工業化城鎮化格局、“一心四軸”城鎮發展格局、“三帶七片”生態安全格局,引導各類生產要素按照主體功能優化配置,推進形成主體功能清晰明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空間發展格局。
在工業領域,阿拉善盟加強重點用能企業能源管理,建立直報制度,及時掌握重點耗能企業能源使用狀況;在建筑領域,健全行政主管部門監督和市場監管系統管理聯動機制,逐步形成對建設、設計、施工、監理和施工圖審查、工程質量檢測等各方主體和機構動態管理機制,嚴格執行新建建筑節能設計審查備案制度,確保新建居住建筑執行65%和公共建筑執行50%的節能設計標準;在交通節能方面,積極推進節能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舊汽車,降低運輸企業燃料能耗,加大車用油改氣推廣力度,目前已實現100%公交車使用天然氣的目標;在社會公共領域,加快推進清潔能源的普及和推廣工作,推進以“節電、節水、節油”為主題的公共機構節能活動,促進節能降耗進機關、進社區、進校園、進家庭,增強全體公民節能的責任意識,形成全社會積極參與節能降耗的良好氛圍。
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在加強監管的同時,阿拉善盟圍繞天藍、地綠、水凈的目標,實踐探索如何贏得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巴彥浩特先后建成3個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并向國家、自治區實時傳輸數據。機動車排氣檢測在線監控中心,可及時為公眾提供車輛尾氣情況和超標處罰信息的查詢和尾氣定期檢測信息。阿拉善盟環保局黨組書記、局長姚雪峰說,作為“環保人”,要把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學習的重中之重,切實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轉化為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具體行動。在今后的工作中,全盟環保系統將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守發展、生態、民生“三條底線”,嚴守空間、總量、準入“三條紅線”,以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為抓手,以提升環境質量為主線,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和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強化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按照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生態功能示范區的功能定位,為筑牢祖國北疆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美麗與發展共贏、建設美麗阿拉善、創建文明城市做好保障。
新思路——沙產業讓沙地披綠農牧民增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著阿拉善盟生態的持續好轉,綠色發展的紅利也日益凸顯。生態文明建設綠了城鎮、美了鄉村,林業資源持續穩定增長,林業產業步入快速發展階段。隨著各項林業惠民政策的逐一落地,林業生態保護建設和發展林沙產業讓更多農牧民參與到了造林生產、森林管護中,就業增收渠道不斷拓寬。
初冬時節,在位于阿拉盟盟府巴彥浩特城西十幾公里處的名貴藥材肉蓯蓉的科研示范區——阿拉善宏魁蓯蓉集團的沙生植物園,只見一片片梭梭林迎風而立。阿拉善宏魁蓯蓉集團黨委書記任存福告訴記者,該園接種了不同來源、不同存放年限、不同存放條件和不同處理方法的蓯蓉種子。由于蓯蓉為依附植物,因此它最好的“伴侶”是梭梭樹。
“梭梭的根系非常發達,種上3年后,我們用機械在距離梭梭樹約0.5—1米的距離打一個直徑30厘米、高度0.8—1米的坑,放進土肥和肉蓯蓉種子,誘導肉蓯蓉寄生在梭梭樹發達的根系上,汲取營養和水分?!比未娓Ed奮地向記者介紹著梭梭與肉蓯蓉連接到一體的“秘密”。在梭梭樹發揮防風固沙作用的同時,其根部高價值的中草藥肉蓯蓉,給梭梭樹種植戶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
“過去家里幾代人都是靠放牧為生,一年辛辛苦苦只能落個溫飽?,F在政策好了,種植梭梭政府還給發補貼,梭梭接種肉蓯蓉,收入翻了番,既改善了草原生態,擋住了風沙,還為牧民們提供了一個收入穩定、長期致富的好產業?!痹诎⒆笃彀蛷┲Z日公蘇木蘇海圖嘎查牧民楊貴兵一家起早貪黑,忙乎在自家的7000多畝梭梭林里。穿梭在梭梭林中的楊貴兵滿臉笑容,他扛著鐵鍬徑直走到一棵梭梭前,輕輕刨開表層黃沙,一顆蓯蓉已慢慢露出了頭尖,順著根部繼續往下挖,整株肉蓯蓉大體可見。楊貴兵一手握著肉蓯蓉上端,一手握著下端,用著巧勁,慢慢將整根鮮嫩的肉蓯蓉拔了出來。
“看,這根肉蓯蓉應該差不多有3斤重,這樣的品質不做任何加工,光是賣鮮蓯蓉,一根就能賣個200多塊錢呢!”楊貴兵笑著說。多年來,鄰沙而居的蘇海圖牧民在長期與風沙的抗爭中,正轉變思維努力把沙漠生態劣勢變為資源優勢,由治沙轉向用沙,向沙漠獲取財富。
如今在阿拉善,像楊貴兵一樣的農牧民通過走淘沙致富路,實現增收致富的不在少數。據相關部門統計,目前,阿拉善盟禁牧區70%左右的牧戶從事沙產業生產經營活動,沙產業收入占純收入的三分之一。在推進生態建設中,阿拉善盟積極培育發展以肉蓯蓉、鎖陽、沙地葡萄、黑果枸杞等為主的特色沙產業,向沙漠要綠色、要效益。先后啟動了梭梭肉蓯蓉、白刺鎖陽、黑果枸杞“3個百萬畝”林沙產業基地建設,率先在阿左旗巴彥浩特、吉蘭泰、烏力吉等9個蘇木鎮實施了百萬畝梭梭蓯蓉產業基地建設工程。“十二五”以來,阿拉善盟人工梭梭造林規模達到270萬畝、接種肉蓯蓉54萬畝,白刺產業基地圍封復壯面積達到200萬畝、接種鎖陽19.5萬畝,精品林果業種植達4.8萬畝,全盟荒漠化、沙漠化面積實現雙減少,分別比2009年減少3880平方公里和5620平方公里。(記者:劉宏章 阿拉善日報記者:徐愛翔)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