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第一区,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91免费观看网站,在线播放黄,老妇女人一级毛片,国产一区二区在线91,日本a黄色片

磴口縣:打造三張名片 繪就發展新畫卷巴彥淖爾

巴彥淖爾日報 / / 2018-03-09 09:00

圣牧高科有機草場

圣牧高科有機草場

經濟總量小、缺乏礦產資源、發展后勁不足……曾幾何時,磴口縣一直被冠以這樣的標簽。面對經濟欠發達的實際情況,磴口縣的干部群眾沒有坐以待斃,近年來,該縣抓住烏蘭布和沙漠土地資源廣、陰山大漠黃河美景多等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優勢,打好“沙”“水”組合牌,做好水、綠、沙、文化四篇文章,縣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各項經濟指標增速都名列全市前茅。

在今年召開的縣十五次黨代會上,磴口縣委書記李建軍提出,在“十三五”期間,堅持差異化發展道路,依托資源條件和地域特色,圍繞“百湖之鄉、魅力磴口”主體形象,利用五年時間,努力在全區乃至全國打響文化旅游、綠色有機、清潔能源三張亮麗的地區名片。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磴口縣廣大干部群眾牢牢牽住轉型發展這個“牛鼻子”,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指引下,把“五大發展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始終,奮力書寫著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新的篇章。

文化旅游名片

展示魅力磴口新形象

磴口縣位于河套平原西端,境內自然人文景觀和歷史宗教文化資源豐富,有烏蘭布和沙漠、黃河、陰山和眾多的湖泊濕地,有不可移動文物遺址10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有大家熟知的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紅教圣地阿貴廟、納林湖等旅游景點,現有國家4A級景區2家,3A級景區1家,星級鄉村旅游接待戶、示范點9家。中科院地理研究所調查顯示,磴口境內的旅游資源涵蓋了全國旅游資源八大類的全部,優良級旅游資源單體占全部單體的26%,全域旅游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過去五年,全縣旅游景區建設累計投入5.8億元,可觀可游景點達30余處,累計接待游客312.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2億元。

今年以來,該縣緊緊抓住創建全市首批向自治區申報成功的全域旅游示范縣的新機遇,做到結構圍繞旅游調、城鎮圍繞旅游建、產業圍繞旅游做,依托納林湖、奈倫湖、萬泉湖、阿貴廟、金馬湖等景區,打造黃河人文歷史、百湖濕地、觀沙漂流、河套休閑農莊、民族風情及陰山歷史古跡六大游覽區,真正讓文化旅游產業成為磴口對外宣傳的名片。今年1~9月,全縣接待游客87.14萬人次,同比增長2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9億元,同比增長35%。“十三五”期間,全縣預計接待游客5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實現20億元,帶動城鄉居民增收致富。

綠色有機名片

實現轉型發展新突破

今年以來,磴口縣積極做大做強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加工基地,發揮烏蘭布和沙漠綠色無污染的優勢,健全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檔案,建立產品標識和可追溯制度,增加原產地商標和“三品”認證的品種數量,依托圣牧高科等龍頭企業,培育一批新的農畜產品知名品牌,建成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標準生產基地,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在圣牧高科有機草場,無人機航拍器在300米高空傳回的視頻圖像讓人震撼,一個個巨大的綠色圓圈在烏蘭布和沙漠腹地蔓延開來,望不到邊。該草場負責人劉文光告訴記者,這是輪式噴灌系統種植出來的牧草,一個圓圈的面積在700畝以上,這樣的現代化牧草基地已經發展到20萬畝了。

磴口縣圣牧高科從2011年開始建設生產線,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投資5.17億元,日處理鮮奶能力達到750多噸,有機奶牛存欄達到7萬多頭,有機牧場發展到18個20萬畝,種養加工為一體的全程有機產業鏈逐步形成。圣牧高科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奶生產加工企業,也成為全市首家在香港成功上市的本土企業。

近幾年,以圣牧高科、晶燁肉羊養殖、王爺地公司、洪濤山藥公司等為主體的企業和個人紛紛在磴口搶灘登陸,磴口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產業從無到有再從小到大,從單一產品發展到形成產業鏈條。目前,該縣擁有蜜瓜、番茄、無殼葫蘆籽、草魚等17種無公害農、水產品;建成高產優質苜蓿基地1.3萬畝,年產有機飼草料達17.5萬噸;烏蘭布和沙漠梭梭、花棒等灌木林面積達到3550畝,形成了以肉蓯蓉植物為主,沙漠羊、沙漠雞等為輔的沙生動植物種養鏈,并培育形成了以有機奶、番茄汁、植物油、葡萄酒、蓯蓉保健品為主的有機農畜產品種、養、加工一體化產業鏈。

清潔能源名片

打造能源 輸出新基地

今年以來,具有發展前景的光伏發電產業如雨后春筍般在烏蘭布和沙漠腹地成長起來,磴口利用廣闊的土地資源和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將光伏、光熱產業與種養、治沙產業有機結合,集中布局,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同時做大做強LNG和CNG產業,大力開發新能源,努力創建清潔能源生產加工輸出基地。

今年3月,青島昌盛日電公司在磴口投資建設的光伏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一期20MW光伏發電項目順利并網發電。在光伏板下,該企業建起了溫室大棚。該項目實現了棚上發電、棚下發展種植業的新模式,種植業主要以玻璃溫室、單排棚和聯排棚等高效光伏農業科技大棚種植為主,種植附加值比較高的作物。在光伏溫室內,記者不僅看到了茶樹幼苗,還看到了菌菇、人工養殖的蚯蚓、綠色蔬菜等。“現在,我們培育的茶樹幼苗已經可以出苗了,再過兩年我們就能喝到沙漠里種出的茶了。”在光伏溫室內,昌盛日電公司負責人盛春江說。

目前,磴口已建成占地7800畝、裝機容量185兆瓦的光伏產業園。到2018年,全縣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000兆瓦;到2020年,將建成光伏產業園區6萬畝,裝機容量達到3000兆瓦,實現稅收1億元。

該縣還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抓住長慶氣田—烏海—臨河天然氣輸氣管道過境的有利條件,堅持打造集“生產、運輸、加氣站及液化天然氣重卡”為一體的產業鏈,引進液化天然氣項目,總投資5.6億元,打造日處理90萬立方米天然氣的液化天然氣城,帶動全縣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


閱讀延展

?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