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死牛”讓驢“下了崗”赤峰
5月9日,家住喀旗牛家營子鎮下水地村七組的杜才,推著一輛嶄新的“氣死牛”走出了家門。
“兩個月不見,你家的驢呢?”我問。
“賣了。前些天,我去逛農博會,一下就看上了這臺‘氣死牛’。現在國家政策好,土地確權三十年不變,種地還有補貼,這以后更有信心了,該投入也得投入。這東西靈活省事,多大的地都能種,維護起來也方便。”杜才掏出一塊布擦著自己的新家當。
“氣死牛”實際是以小型汽柴油機為動力的手扶式多功能農用微耕機,重量輕、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動力性和靈活性都超過耕牛,人們詼諧地稱之為“氣死牛”。“以往下地,村民們都趕著驢去干活。這養驢還挺麻煩的,常年備草備料,天天得喂它,離不開人。小來小去的活也不值得雇大機器,沒驢還真不方便。”杜才說。
“村民組里還有種地的牲口嗎?”
“也就三幾頭毛驢了,我看很快就被這‘氣死牛’替代了。”
“買農用機械有補貼嗎?”
“有。我這機器小、價格便宜,補貼雖少,把驢一賣,也掏不了多少錢。人家買大機器的補得多。組長過來了,你可以問問他,組里的事他全知道。”
村民組長王玉水,果然對本組情況了如指掌。“我們組共65戶,有四輪子5輛、挖藥機8臺、‘氣死牛’16臺,三馬子就更多了。現在,國家鼓勵農村機械化、現代化,農民買農用機械有補貼。土地平整好了,路也通車了,用農用機械條件就具備了,加上這么多的優惠政策,我們買機器的積極性就自然提高了。”
“哎呀,不和你說了,我得趕緊干活去了。”說完,一腳油門,“氣死牛”隆隆作響,帶著杜才對新生活的憧憬,沖進了碧野沃土里。
記者手記: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給農民們吃下了“定心丸”。地方政府積極落實相關惠農政策,并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創造條件,農民對種地的信心增強了,對農業機械的投入也舍得了,實現小康的勁頭更足了。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