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滿意度才是“硬杠杠”烏蘭察布
8月28日上午,商都縣玻璃忽鏡鄉陽高村50畝玫瓏瓜大棚前,一大早就熱鬧起來。 這天是北京客商上門收購玫瓏瓜的日子。承包30個大棚的村民們興沖沖地摘瓜選瓜,你幫我,我幫你,摘完這家,摘那家,忙得不亦樂乎。 看著大棚前碼起的20多箱玫瓏瓜,66歲的貧困戶郝占清抿著嘴樂:“這一下就能收入七八千,扶貧干部們的工作讓我們信服、滿意。” 努力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一直是商都縣衡量脫貧攻堅成效的“硬杠杠”。雖然這里是國家級貧困縣、燕山—太行山扶貧攻堅片區縣和自治區深度貧困縣,但商都人以苦干實干的精彩業績踐行著他們豪邁的誓言:傾注“工匠”精神,下足“繡花”功夫,以決戰決勝的勇氣和久久為功的定力,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 大喇叭播小喇叭講——吃透政策心里亮 70多歲的張德老漢是商都縣卯都鄉清水溝村人,說起家里的小喇叭,還真有一段故事。 2017年11月,新一輪建檔立卡貧困戶動態管理調整中,張德老漢覺得一個親戚符合條件,就去找了駐村工作隊。工作隊員對照標準,認真審核,認為條件不符,并耐心細致地向張德做了政策講解。張德聽了講解,琢磨了幾天仍有疑問,又來找工作隊。 此刻,工作隊員們意識到,不僅張德,可能還有一些人,對扶貧政策理解認識有偏差。于是,他們迅速行動起來,精選更加通俗易懂的講解內容,通過他們獨創的“大喇叭+小喇叭”宣傳平臺,把扶貧政策更深入地向村民們講透。 幾天后,張德又來了,一見面就說:“走到外面,大喇叭講;坐在炕頭,小喇叭講。這回老漢我都弄明白了。” 說起這“大喇叭+小喇叭”,就得提一個人——清水溝村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郝治安,是他創建了這個“大喇叭+小喇叭”的宣傳新模式。 扶貧點對點,服務面對面。做好精準扶貧,首先讓村民了解政策吃透政策才是最關鍵的。郝治安想到了就要馬上做起來。 原來村里有擴音大喇叭,也宣傳扶貧政策,但覆蓋面有限,效果不是很好。郝治安想,如果給每個村民家都安裝小喇叭,宣講一對一,效果豈不更好? 但是家里用的小喇叭,現在還會有人生產嗎?郝治安還真從網上聯系到廣東的一家無線電廠家,訂購了播放機一臺,訂制了小喇叭50個,免費安裝到村民家里。這樣,“大喇叭+小喇叭”的創新宣傳平臺就在清水溝村建起來了。 駐村工作隊負責下載篩選播放內容,每天更新,早晚定時播放。扶貧惠民政策、種養殖業知識、文明禮儀、文藝節目等,村民們聽得有滋有味。70歲的貧困戶王興說:“我斗大的字不識一麻袋,但耳不聾聽得真。每天豎起耳朵聽一聽,就怕漏掉好事情。這‘喇叭’里說得都是正經事,是為村民們辦好事了。” 讓百姓吃透政策,心里亮堂,這是商都縣脫貧攻堅必須要走好的先手棋。為此,他們構建一個機制——“引領機制”。商都縣結合脫貧攻堅實際,構建了縣級領導干部聯鄉、縣直部門單位聯村、縣直機關干部聯戶,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問題、化解社會矛盾,實現政策在村落地、資源在村整合、組織在村建強、干部在村成長、成效在村體現的“三聯兩解五在村”黨建引領機制。織密了一套體系——精準扶貧政策體系。在2017年出臺《商都縣醫療健康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商都縣社會保障兜底精準扶貧實施方案》《商都縣教育精準扶貧實施方案》等13個精準扶貧文件的基礎上,2018年修改完善并出臺了《商都縣2018年脫貧工作要點》《關于建立健全縣級領導常態化包聯指導鄉鎮、行政村和具體貧困戶工作制度的通知》《關于2017年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反饋問題的專項整改方案》《商都縣脫貧攻堅工作集中整治專項行動方案》等27個文件及制度,進一步筑牢了“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脫貧攻堅基礎工作,為統籌脫貧攻堅力量和精準落實幫扶措施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扶上馬背教會打漁——幫扶幫到點子上 從電話里就能感受到劉江激動的心情。 9月底的一天,當記者打電話問及玻璃忽鏡鄉陽高村30個大棚玫瓏瓜的收獲時,劉江用高亢的語調告訴了記者幾組數據。 劉江是誰?商都縣玻璃忽鏡鄉陽高村駐村第一書記。據他講,8月28日,北京客商第一次來收瓜,走了1800箱,約33000多斤。最后共收一等瓜11萬多斤,二等瓜近10萬斤。純收入最高的戶9000多元,只有兩戶收入4000元。 ■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事后劉江召開了個總結會,村民們一致要求擴大大棚種植規模。他們說:“小劉,你帶我們種啥都行。”那份信任是從心底涌出來的。 可是回想起去年底開的那次村民代表會,劉江心里滿是感慨。自己貼上錢到北京考察了多次,引進了玫瓏瓜項目,而且有技術指導、還包銷,村民們卻采取了觀望態度。后來老黨員郝占清打破僵局:“我敢種。”接著老黨員白勇、朱志強也愿意種,才把大家帶動起來。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積淀多少真情。”換得百姓信任,只有真情實干。劉江和村民們交流了一次又一次,方案往精細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形成匯報材料,上報他所在工作單位商都縣委組織部??h委組織部經過詳細研究論證,爭取項目資金75萬元,整合村集體土地50畝,建起了塑料大棚30個。烏蘭察布市工商局幫扶13萬元進行了水利配套建設。 2018年5月28日,北京的玫瓏瓜種苗種在了陽高村30個大棚里,14戶貧困戶承包了大棚。 針對致貧原因開“藥方”,圍繞脫貧攻堅需求下“菜單”,商都縣堅持不懈地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打出一套組合拳,目的就是要在增強貧困群眾脫貧的“造血”功能上見實效。 ——“菜單式”產業扶貧。按照《商都縣產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和《關于2018年產業精準扶貧項目補貼的補充通知(試行)》制定了產業扶持名錄和獎補標準,對貧困戶進行產業扶持。目前,全縣10個鄉鎮符合“菜單式”產業扶貧的貧困戶共計13681戶,涉及資金2531.4095萬元,已全部發放到位。 ——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帶動產業扶貧。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首先考慮與龍頭企業和合作社通過訂單合同型、流轉聘用型和服務協作型三種模式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全縣78家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591家農民合作社帶動26352名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增收。 ——光伏扶貧建設。對沒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和殘疾人貧困戶,通過建設光伏電站的資產收益模式帶動增收。項目全部并網發電后,覆蓋全縣貧困戶1505戶,每戶每年收益3000元,持續扶持20年。 ——電商扶貧。全縣共舉行農村電商培訓會40多場,培訓農村電商人才432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0人次。建成村級電商服務站91個,覆蓋81個行政村,共帶動1024戶貧困戶,戶均增收278.4元。 ——資產收益扶貧。對無勞動能力和暫無產業增收項目的貧困戶,依托華盛綠能、奧淳、嘉利、健坤、鑫磊等龍頭企業和合作社,通過土地托管、牲畜托養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2017年投入2494.8萬元,帶動2495戶貧困戶、實現收益249.48萬元;2018年投入1065.6萬元,帶動3579戶貧困戶、實現收益357.9萬元。 有撐腰的有兜底的——精準扶貧無死角 貧困戶張艾怎么也沒想到,他這個半殘廢人還能活得風風光光。住的是亮亮堂堂的磚瓦房,冰柜、電視機等家電應有盡有。出門電三輪代步,光景越過越紅火。 2013年他做了左腿換膝手術,欠下了5萬多元的外債。老伴兒患上了風濕性關節炎,重活干不了。用他的話說,老兩口合起來也“捏不成個整人”,只能湊湊乎乎活著。 2016年,張艾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從此,駐村工作隊員經常來家噓寒問暖,為他出主意、想辦法、謀出路。 2018年,他所在的陽高村大棚種植從北京引進的玫瓏瓜,駐村工作隊找上他說,在大棚內搞種植,苦輕活不重,正適合他,動員他承包了一座大棚。今年8月底一收獲,六七千元攥在了手里。 不僅如此,張艾的老伴兒一有空兒就去種植大戶打工,間苗、拔草,日賺工錢七八十元。他家還享受了健康扶貧幫扶,村醫月月上門送藥,住院報銷比例高,看病花不了幾個錢。難怪張艾由衷地說:“感謝黨的政策好!哪道坎兒過不去總會有人幫。” 張艾說的好政策,就是商都縣正在全面落實的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扶貧政策,就是要進一步編密織牢脫貧這張“保障網”。 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繼續落實好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資助政策,今年將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學生進行資助,2018年需要資助的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共計3166人(含2014年、2015年脫貧人口),今年春季學期教育資助金740.8萬元足額發放到位。 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在健康扶貧方面,一是免費健康體檢服務,為貧困人口每年開展一次免費體檢和疾病篩查工作,建立健康醫療體檢檔案,并為檢測出疾病的貧困患者及時制定治療方案。2018年以來,已體檢17650名貧困人口。二是“先診療、后付費”及“一站式”報銷服務,縣內醫院住院治療的貧困患者無需交納押金便可及時得到治療,住院報銷取消起付線,在好轉出院時,個人只需交納醫療費用的5%,并在醫院專門窗口結算醫療費用;縣外就醫的貧困患者,由扶貧愛心基金先行按90%支付報銷款,最終將報銷款歸回愛心基金。今年以來,縣內醫院救治1931人(次)、報銷1167.8萬元;縣外治療956人(次)、報銷1167.45萬元。三是“三個一批”行動計劃,組建家庭醫生簽約團隊222支,簽約服務5114人,簽約服務率100%。 在社會保障兜底方面,商都縣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符合低保和五保條件的全部納入低保和五保,對處于低保邊緣尚未達到低保條件的貧困人口給予現金直補兜底。目前,全縣社會保障兜底扶貧人口達12111人,已發放2018年前三季度社會保障救助金3225.3235萬元。 【記者手記】 群眾滿意度是脫貧攻堅工作考核評估的重要指標,也是檢驗脫貧攻堅成效不可替代的標準。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關鍵階段,提升群眾滿意度顯得更為重要。商都縣在脫貧攻堅中踐行的“傾注‘工匠’精神,下足‘繡花’功夫”的做法,讓我們深切的感受到,只要把貧困群眾放在心頭,把貧困群眾脫貧的責任扛在肩上,心貼心像親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日可待。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