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河:農民進園區 致富有奔頭巴彥淖爾
近年來,臨河區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積極探索推進農村全面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打造出一批以鮮農萬畝設施農業產業園區為代表的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示范區,富民產業逐年壯大,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近日,筆者走進烏蘭圖克鎮東興村鮮農萬畝設施農業產業園區,感受到這里奮力發展的濃厚氛圍。
構建特色農業發展體系
“我們園區規劃總占地面積一萬畝,概算投資10.6億元,分三期完成建設,建成后將形成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區、農產品加工交易區及都市休閑農業區三大功能板塊,實現園區的多元化發展。”內蒙古鮮農農牧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黃文忠說。近兩年來,該園區按照統一技術規程、統一良種育苗、統一供應農資、統一檢測產品、統一采摘分級、統一品牌銷售“六統一”進行管理,不僅創造了“育種+種植+收購+農產品初加工+冷鏈物流+線上線下銷售平臺+體驗銷售+產業旅游”的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模式,還形成了“全產業精準扶貧”“全生態經濟發展”“全產業價值”和“專業勞動力培育轉移”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現在,我們企業已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集倉庫、冷鮮、加工、包裝、展示、配送于一體的自產瓜果蔬菜貿易中心,還利用‘鮮農商城’APP和‘鮮農下班菜籃子’實體體驗店進行線上和線下銷售。”說起園區的建設發展,黃文忠興奮不已。據他介紹,現在企業培育種植的蔬菜品種有黃瓜、西紅柿、茄子、草莓等30多種,年均產量達到6萬噸,除供應本地市場外,還銷往銀川、呼和浩特、北京等地。2017年園區銷售收入4124萬元,農民戶均年增收1.2萬元。下一步,新興農業產業還將發展觀光、餐飲、采摘、休閑、娛樂、農事體驗、科普教育等,構建出獨具特色的農業發展體系。
拓寬農民致富路
發展設施農業為烏蘭圖克鎮東興村農民提供了一條穩定脫貧、增收致富之路。隨意走進一家溫室大棚,都能看到長勢喜人的果蔬,充滿了生機。
“我在園區承包了一棟溫室大棚種黃瓜,一茬下來純收入就有2萬多元,如果在種植過程中遇到問題,公司還派技術人員給免費指導。”在說到今年的收成時,大棚種植戶唐瑞霞臉上滿是掩飾不住的喜悅。
園區高薪聘請高級農技人員,無償為種植戶提供生產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統一組織購進化肥、農藥、地膜、棚膜等生產資料,直接低成本供應給種植戶,每年可降低單戶種植成本5300余元。2017年,該公司還吸收270戶360人喪失勞動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入股公司,每股年分紅600元。
“鮮農與政府合作實施政企合作扶持貧困戶產業脫貧項目,采取貧困戶免費種植大棚,企業免費提供種、產、銷一條龍服務來助力脫貧攻堅,目前已幫助12戶貧困戶脫貧。在蔬菜加工鏈條上,企業拓展了農民工的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農民不僅可以獲得土地流轉收益,還可通過為企業打工掙錢來增加收入。”烏蘭圖克鎮書記尚永亮說,今年6月由臨河區十余家知名企業捐資建設的社會扶貧產業園也是由鮮農管理運營,運營期間產生的效益一半歸企業,一半用于臨河區8個貧困村1005名貧困人口的社會保障兜底和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
鮮農萬畝設施農業產業園區只是臨河區眾多現代農業產業園之一。今年,臨河區將田園綜合體總體規劃為三年(2018~2020年)實施,規劃布局為“一核兩翼”,“一核”,即:美麗鄉村核心區;“兩翼”,即康養休閑引領區和優質農產品生產區,主要在狼山鎮、干召廟鎮、城關鎮、烏蘭圖克鎮、白腦包鎮的部分區域開展試點工作,總規劃面積8萬畝,規劃總投資9.43億元,重點發展綠色蔬菜、小麥和肉羊等主導產業。通過園區建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民致富奔小康。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