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當班”:公正背后的汗水與努力滿洲里
提起法官,最先浮現在腦海里的詞一定是公正和威嚴,他們深入聆聽、詢問案卷、審理、作出判決,但在履行法律賦予的責任背后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辛勤與付出。近日,在市人民法院組織的“今日我當班”體驗日活動中,記者近距離了解了法官的日常工作。
執行局:東奔西跑保判決執行
上午9點,記者跟隨執行法官金航來到被執行人于某家中。據金航介紹,郭某某申請執行于某租賃合同糾紛一案,于某在收到法院送達的執行通知書等相關法律文書后未及時履行義務,經過執行干警與申請執行人多方打探、踩點尋找,終于找到了被執行人。
在金航的耐心釋法明理之下,于某當場主動履行了給付義務,此執行案件順利執結。在與執行法官交流時記者才知道,這次的執行工作還算是順利的。對于他們來說,起早貪黑尋找當事人是“家常便飯”,找到了能直接配合履行更是不容易。執行局是法院中的“跑腿兒”部門,執行地點不僅局限于本市,還需要經常到外省市開展工作。這不,剛剛處理完任務的金航又要準備下午飛往異地。
立案大廳:簡明快捷急群眾所急
群眾滿意的背后凝聚著法院人的努力,包括每個環節細致、快捷的服務。
立案窗口前,一名當事人正在提交立案材料。工作人員審查材料齊全后,指導當事人填寫了《當事人送達地址確認書》,向當事人出具了起訴人提交材料清單,并將案件登記在收案登記簿上,然后告知當事人等待繳費,并將案件交由負責錄入系統的工作人員錄入審判系統。從立案到繳費僅僅花了十幾分鐘,該名當事人拿著案件受理通知書滿意地走出了立案大廳。
雖然法律知識越來越普及,但大多數來法院辦事情的人對流程和注意事項還不了解。這在以前需要工作人員耐心講解,現在立案大廳旁的兩臺自助設備幫了大忙,其中一臺寫著訴狀輔助生成,另一臺寫著訴訟風險評估告知,只要刷一下公民身份證,就可以按照電腦的提示填寫訴狀的各項內容,了解訴訟需要注意的事項,用三個詞來評價就是簡單、明了、快捷。
審判庭:不怕繁瑣為審判公正
市人民法院第一審判庭剛好有一起民事糾紛即將開庭審理。“現在開庭!”吳曉丹法官敲響法槌,庭審正式開始……
庭審內容是一起民間借貸的訴訟,原告起訴被告拖欠自己3萬元借款遲遲不予歸還,而被告則稱此3萬元為買賣油畫的交易款項,由于沒有欠條和交易憑證雙方各執一詞。在審理過程中,吳曉丹法官仔細向原告、被告詢問了糾紛中的細節,其中一些細節甚至是當事人都不曾注意到的。一個小時后案件休庭,吳曉丹法官決定給雙方時間尋找更加有力的證據,擇日再進行第二次開庭審理。雖然案件一時還不能判決,但吳曉丹法官的這份細心和專業讓當事人十分放心。
當法官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開庭前要對相關案件的法律法規了然于心,庭審過程中要進行判斷、分析,庭審前后還要與原告、被告進行溝通調解……雖然判案的準繩是法條,但方式卻不能簡單粗暴。“在我看來,法官不僅是執法者,更是一名普法者,不僅要作出公正的判決,更要得到雙方的認同。”吳曉丹對記者說道。
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人
無論是執行局還是立案大廳、審判庭,都是我們了解或者有過接觸的,而在法院這個大集體中,還有一些科室是我們不曾知曉的,這些“幕后工作者”同樣為案件的公正判決和順利執行付出著自己的努力。
審判管理辦公室是法院的“紀委”,這里主要對每件案件進行審查,記錄開庭的效率和審判的質量,如有怠工或者違規,不僅要“記本本”還要“挨板子”。
執行指揮中心是執行局的信息中樞,工作人員每天都要登錄人民法院執行案件流程管理系統,查看各流程節點處理進度,了解對被執行人賬戶提起的凍結、解凍、扣劃等情況。
在一天的采訪中記者發現,無論哪個科室,桌子上都擺放著厚厚的卷宗,一個又一個文件夾仿佛小山一般高。判案是極為嚴謹的一件事,通過證據還原事實,最后作出判決,而一些復雜的案子則需要反復與當事人溝通,他們的一句話、一個字都要記錄下來,為的就是維護法律的公正。
記者走出審判庭已是臨近下班時間,但看到大家仍在電腦前敲打著鍵盤、整理著卷宗。基層法官的工作遠比想象中更辛苦更瑣碎。此次活動的開展,讓記者近距離感受了法官的日常工作,對此更多了一份理解和敬佩。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