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庭院”巧寫增收致富“大文章”通遼
初夏時節,走進通遼市科爾沁區大林鎮蓋力畝村,村民們正忙著在房前屋后的林下種蒜。近年來,科爾沁區大力推行“小庭院、大經濟”模式,著力激活庭院閑置土地,加快庭院改造工作,多方位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全力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
為落實因地制宜搞發展的主體思路,近年來,科爾沁區圍繞“庭院+特色種植”“庭院+特色養殖”方向,出臺了相關優惠扶持政策,采取多種獎勵方式,積極鼓勵群眾發展庭院經濟,引導村民開展庭院蔬菜種植及蚯蚓、白鵝、基礎母豬、肉牛、肉羊等養殖,形成大群體、有特色的發展模式。
科爾沁區慶和鎮積極推進庭院林果產業種養結合,綠色種植,在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讓農戶在庭院內實現“房前屋后、足不出戶、增收致富”。永和屯村程淑清種植錦繡海棠時,堅持不打農藥施用農家肥,并在果樹林里散養了白鵝和小笨雞,用林間養殖代替藥物除草。如今,錦繡海棠果已經成為程淑清家的“金字招牌”。截至目前,慶和鎮錦繡海棠種植達到5000畝,取得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真正實現了“小庭院”“大產業”。
因地制宜打造“庭院經濟”新模式,是科爾沁區“小庭院”變“大經濟”的有效做法。圍繞“庭院+特色養殖”特色發展思路,如今,豐田鎮窯營子村全村共有300多農戶搞起了肉牛養殖,肉牛存欄近7300頭。該村通過合理規劃庭院生活區與養殖區,選擇適合庭院養殖的特色品種,推動庭院養殖融入現代畜牧業生產體系;通過整合資源、外引內聯、組建聯合體等形式,窯營子村基礎母牛養殖業實現了升級、提質、增效;通過激勵引導與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勵村民創新養殖模式,引進優良品種,擴大養殖規模;采取訂單養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養殖模式,引導村民將散養牛進一步向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轉變。2023年,窯營子村養殖業人均收入14500元。
科爾沁區圍繞“宜林則林、宜菜則菜、宜牧則牧、宜禽則禽”的總體方針,多方位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拓寬了農牧民增收致富渠道,鄉村振興工作呈現明顯向好的局面。(郭成)
[責任編輯:李元]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