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張地說,當我們小區有了智能大腦后…烏海
走進海勃灣區鳳凰嶺街道工行南小區的物業服務中心,一塊大屏格外醒目。屏幕中央顯示小區高空拋物監測、消防通道占用等實時動態,側邊是重點服務人群情況、周邊配套設施等信息。隨手點開屏幕地圖上任意一個樓棟的圖標,該樓棟的房屋信息便詳細呈現出來。社區工作人員介紹,像房屋居住情況、人口數量、居住人是否為特殊群體等數據,都記錄在“工行南小區調度平臺”里。
“1號樓西面的馬路中間停放了一輛電動自行車,影響往來車輛通行,請立即處理。”大屏和工作人員的手機上同時收到這樣一條消息。社區工作人員隨即根據系統顯示位置趕到現場,聯系車主將車輛轉移停放。
“除了日常報事,這個平臺還鏈接小區的智能煙感、高空拋物監控等各類智能監測系統。通過調度平臺,小區的各類事項都能得到實時反饋,監測到問題后系統自動預警,物業的工作人員能第一時間解決。”居民菅俊仙樂呵呵地說,“這個平臺就像一個‘大腦’,讓我們小區越來越‘智能’。”
社區越來越“智能”的背后,離不開技術這個“密碼”。
從2022年開始,我市大力推進智慧小區建設工作,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深入探索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住宅小區中的多元應用,積極推動智慧小區建設,通過老舊小區改造,讓住宅小區硬件設施、軟件系統“雙升級”,進一步提升小區安防、技防水平,讓更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大數據智能化發展帶來的紅利。
“近年來,我市通過上線‘大美烏海’App、搭建‘物業服務監管平臺’等方式,將居民共治力量整合到智慧小區建設全過程,做到數據共享、管理共治、業務互通,充分發揮‘四級管理’效能,打造更加便捷、利民、宜居的智慧社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物業管理科科長林玉峰說。記者:賀雅君
[責任編輯:段麗萍]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