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第一区,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91免费观看网站,在线播放黄,老妇女人一级毛片,国产一区二区在线91,日本a黄色片

守護希望的田野 ——通遼市農牧區消防工作紀實通遼

/ / 2021-01-08 09:26

通遼市,位于自治區東部,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百億斤糧食生產地級市之一,素有“內蒙古糧倉”之稱。

101個鄉鎮蘇木、2315個行政村嘎查、256.2萬農牧區人口,與之相對應的是,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848.22萬畝,草牧場達到6800多萬畝,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穩居全區首位。

農牧民安則全市安,農牧區穩則全市穩。讓占總人口近80%的農牧民有安全感,為農牧民生命財產安全上一把鎖,既是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更是全市消防戰線義不容辭的責任。

父母官干成了消防粉

守土有責,更應守土盡責。隨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等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地生根,真抓實干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堅持“兩個至上”理念已經成為做好消防工作的思想旗幟和行動指南。

既要摘掉“窮帽子”,還要筑起“防火墻”。將消防安全納入鄉村振興戰略……一場以人民的名義發起的農牧區消防安全的“脫貧戰”、“振興戰”激戰正酣。

每年備耕前,東明鎮總是召集“村兩委”到鎮上開會,再把奈曼旗消防救援大隊的參謀請過來,面對面地給大家上一堂消防課,以發生在身邊的火災為例,讓村干部們時刻繃緊消防安全這根弦,講清秸稈燒荒的危害,積極倡導文明祭掃。

“責任狀”上落了筆,就把消防裝心里。奈曼旗已經聯系多年逐級簽訂農牧區消防安全責任狀,依托社會綜合治理信息化管理平臺實施消防“網格化”管理,還大力推行“鄉鎮長消防日”、“五戶聯防”制度,把農牧區消防工作責任落到最末梢。

消防安全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穩定大局。2014年以來,通遼市政府先后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消防工作的實施意見》《火災事故責任追究暫行規定》等20余個規范性文件,為農牧區消防工作“開方抓藥”,召開9次政府常務會議研究落實基礎建設經費,為農牧區消防工作“舒筋活血”,各級發改、財政、民政、農業、水利等部門在立項審批、規劃編制、經費保障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農村節水灌溉、人畜飲水工程、鄉村道路、沼氣工程建設中嵌入了更多的消防元素。今年,市委組織部首次將消防安全工作納入旗縣區政府及領導干部績效考核并賦分,市政府又一次在奈曼旗東明鎮召開振興農牧區消防三項建設觀摩推進會,黨委政府以農牧民安全為念,繼續為消防救援工作站臺助威。

家門口建起了消防站

2014年9月,全通遼市首座鄉鎮政府專職消防站在科左后旗吉爾嘎朗鎮落成并交付使用。緊接著,“吉爾嘎朗”模式在科左后旗的散都、阿都沁、巴彥毛都克隆復制,“119”逐漸成為該旗重點鎮的文化符號。與上年相比,2015年科左后旗火災起數、直接財產損失數同比下降60%、33.5%,“十年致富功,火燒一日窮”的困境一去不返了。

消防隊伍與老百姓貼得最近、聯系最緊。霍七十三是吉爾嘎朗村的村民,從9月起,吉爾嘎朗專職站成了他的新鄰居。“過去村里誰家柴禾堆著了火,旗里消防隊最快也得2個小時才到,眼瞅著火就上房了,自從村了消防隊,大家伙心里就踏實了。”

一面錦旗往往是一個救民于水火的故事。7月的一天,休假在家的專職消防員張俠得知隔壁發生火災,危急關頭急中生智,使用吊車捆綁垃圾桶將自己送到三樓將火撲滅。張俠憑借機智英勇的表現榮登“內蒙古好人榜”,被評為2020年全國119消防獎先進個人。

警力有限,民力無窮。一份高度契合通遼農牧區實際的“消防方案”愈發清晰,一條立足自防自救的特色消防之路更加明朗。2014年12月,全市多種形式隊伍建設現場會在科左后旗召開。2016年11月,通遼市政府在科爾沁區敖力布皋鎮召開全市農牧區消防站建設現場觀摩會,這標志著在農牧區建設多種形式消防站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普遍共識,并逐漸上升為政府工程。

按照“每年每站撥付10萬元、更新個人防護裝備200件套”標準納入消防業務經費預算,“比照事業單位落實專職隊員工資福利”寫入專職隊員合同,邊建設邊完善,消防隊站保障機制更加完備成熟;實行“三班兩運轉”,由混編管理平穩過渡單邊管理,運行模式更加合理規范;警務聯勤、公益性崗位、政府統招統分,專職隊員招收更加科學多元。

在罕山腹地,扎魯特旗消防救援大隊巧借119消防宣傳月啟動儀式,同步舉行了香山鎮、巨日合鎮、嘎亥圖鎮3個政府專職消防站車輛配發儀式,在特殊的節日獻上了特別的禮物。

眼看天氣轉冷、工期將近,科爾沁區鐵南區小型消防站正在抓緊施工,一座二層的小型消防站已初露崢嶸。目前,全市建有政府專職、警務聯勤消防站26座,配備消防車輛29臺、專職隊員242人,科爾沁區、扎魯特旗、科左后旗、科左中旗、奈曼旗、庫倫旗等旗區實現了重點鎮消防站點全覆蓋。

土辦法解決了大問題

如果說火患猛于虎,那么秸稈就是虎之獠牙,每年因稈引發的火災占比68%。從以“公安局長令”的形式嚴禁秸稈入村到提出“堵、疏、轉”三合一秸稈綜合治理模式,從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到治標治本、直達病灶,全市農牧區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秸稈治理行動。粉碎還田、青儲黃儲、壓縮制板等舉措多管齊下,確保了全市秸稈綜合轉化率達到69%以上,農牧區已連續7年未發生因秸稈引發的亡人或連營火災事故。

水是生命之源,消防水源更是當之無愧。2015年,科爾沁區敖力布皋鎮村民為自主研發的村屯“消防井”成功申請了國家專利。“消防井”研發原理其實不難,在村屯自來水主管道上方挖一個直徑2米的圓坑,用紅磚砂漿砌筑到頂,在自來水主管道上安裝一個改裝消防栓,消防栓連接鐵管后從井壁外側穿出,并留有與水帶連接的活接。遇有火情將消防水帶連接到消防井活接上,另一端鋪到火場,安上水槍后遠程開啟自來水井遙控,依靠自來水壓進行控火。

4到5眼消防井即可覆蓋整個村屯,建造費用不超過3萬元。少花錢還能辦大事,源于生活的“小竅門”真真切切地成為了鄉村消防安全的“大智慧”。

平時“莊稼漢”,戰時“消防員”。在經濟技術開發區遼河鎮腰街村,一支由村長、民兵連長、黨員為成員的志愿消防隊格外引人注目。腰街村是自治區第一個自主購買消防車的自然村,村里上下半年都要進行一次滅火演練,這個習慣延續至今。村委會還通過有償參與農田灌溉和園林綠化任務,采取“以車養車”的辦法,最大限度提高了消防車使用率,徹底解決了車輛維護保養的費用問題。

“嫁接”的消防物件層出不窮,農牧區志愿消防隊伍的“技能包”越來越多。安裝漏電保護器,為農用潛水泵加裝三通,甚至將三輪、四輪車改裝為救援、灑水、宣傳為一體的多功能微型消防車,再配備水帶、水槍、防護服、滅火器“簡易四件套”......結合民房改造、水利設施建設、“村村通”道路及農村電網改造等工程,制約農牧區消防工作的瓶頸問題得到了解決。

“父母家長要教育兒童不要玩火,用火、用電、用氣要有專人看管,時刻做到人離火熄、電斷、氣關。”、“解決好三堆(柴堆、草堆、糞堆)問題,在指定地點堆放,應遠離房前屋后。”在北奈林、東明村村委會的公開欄上,防火公約躍然紙上。這類村規民約通常5至6條,大篇幅在10行左右且通俗易懂。到了清明、秋收、暑期等重點節點,村里的“村村響”還會播放消防安全知識,讓消防宣傳有了年代感和儀式感。

枝葉關情,固民生之本。通遼市各級將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始終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農牧區消防安全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鄉村振興戰略中思考謀劃,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促進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推進十四五消防規劃編制和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扎實做好冬春火災防控工作,保民平安、為民造福,為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再立新功。(通遼市消防救援支隊  潘亮)

[責任編輯:姚亞兵]

1.內蒙古社區報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報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報",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內蒙古社區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報編輯修改或補充。


閱讀延展

?
1
3